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, 2019的博文

Archlinux Desktop Setup - Bumblebee to bridge IGA and NVIDIA

不满足于新安装的 Archlinux/Xfce4 里面仅能使用 Intel 的集成显卡,于是开始折腾如何启用 Nvidia 的独立显卡,我的这台老本本里带的是 GeForce GT500M。 先是卸载了之前误装的 nouveau,不过它的wiki相当不错,配套的 [freedesktop.org 页面](https://nouveau.freedesktop.org/wiki/CodeNames/#NVC0) 提供了完整的 Code Names,我的 GT500M 属于 NVC0 Family (Fermi 架构) 的 `NVD9 (GF119)` 。 在 Nvidia 的官网页面上 [Legacy Driver](https://www.nvidia.com/object/IO_32667.html) 里面可以看到 `390.xx Driver` 可以支持这款显卡。[Archlinux Nvidia 的 wiki](https://wiki.archlinux.org/index.php/NVIDIA#Minimal_configuration) 上也写得很清楚: > For GeForce 400/500 series cards [NVCx and NVDx] from around 2010-2011, install the nvidia-390xx or nvidia-390xx-lts package. 于是执行最简步骤,顺利地安装了以下packages: yay -S xf86-video-intel yay -S mesa xf86-input-mouse xf86-input-evdev xf86-input-keyboard yay -S nvidia-390xx nvidia-390xx-utils 接着安装 [“大黄蜂” 【bumblebee】](https://wiki.archlinux.org/index.php/Bumblebee),它是相当于 Nvidia Optimus 的一种技术,针对笔记本电脑的显卡切换提供无缝的支持,大多数情况下使用 Intel 的集成显卡来渲染,当需要的时候(例如游戏或是OpenGL调用)可以切换为 NVIDIA 独立显卡提供高帧率的渲染。 早期的计算机不具...

Archlinux Desktop Setup - Clock Timezone and System Time

安装好 XFCE4 之后,桌面的右上角有desktop panel,也有clock,wifi和power的托盘图标等。 结果发现clock显示的时间居然不是按照当前的时区来的,尽管我已经做好了 `/etc/localtime` 的软连接到 `/usr/share/zoneinfo` 下面的时区文件。 后来查了查和clock有关的资料,发现这些小widget都是配置在 `~/.config/xfce4/xfconf/xfce-perchannel-xml/xfce4-panel.xml` 里面的。在其中查找关键字 "clock" 就可以定位到对应的 `plugin` 的 id。 在我的桌面下,clock对应的是 `plugin-5`。于是可以执行 `xfconf-query -c xfce4-panel --list | grep plugin-5` 来列举所有与这个空间相关的配置项。结果意外的发现居然没有显式配置。 参考 [这篇BBS的讨论](https://bbs.archlinux.org/viewtopic.php?id=233651), <property name="plugin-5" type="string" value="clock"> <property name="timezone" type="string" value="EST"/> <property name="mode" type="uint" value="2"/> <property name="show-military" type="bool" value="false"/> <property name="show-seconds" type="bool" value="true"/> <pro...

Archlinux Desktop Setup - XFCE4

安装 Desktop 是很方便的, 1. `sudo pacman -S xorg-server xorg-xinit xterm` 2. `sudo pacman -S xfce4 xfce4-goodies` 可以先尝试进入 X 系统,再进入 XFCE: 3. `exec startx` 4. `exec startxfce4` 然后开始解决没有声音的问题,可以安装以下的包,并为系统添加一个可以调节音量的控件: 5. `sudo pacman -S alsa-utils pulseaudio pulseaudio-alsa` 6. `sudo pacman -S pavucontrol` 针对 Desktop 显示中文方框的问题,需要安装几个字体,包括 `ttf-dejavu`、 `ttf-droid` 和 `wqy-microhei`、 `wqy-zenhei` 等。 如果喜欢使用中文界面,可以在 `/etc/xprofile` 中 `export LANG=zh_CN.UTF-8`,重启之后可以看到所有菜单都已经是熟悉的中文了。 搞定桌面之后可以安装一个 Desktop Display Manager,例如 `sddm`。 > Simple Desktop Display Manager (SDDM) 是用于X11和wayland视窗系统的显示管理器(图形登录界面)。 > SDDM 使用C++11重写并且支持通过 QML 改变主题。它是KDM的接替者并且与 KDE Frameworks 5, > KDE Plasma 5 和 KDE Applications 5协同使用。 启用服务 `sudo systemctl enable sddm.service`。这样下一次登录就直接进入GUI模式而不再是console。

ArchLinux in Laptop - Dual OS Boot

手头有一台老笔记本,是2013年买的 Dell XPS14z。去年为她更换过 SSD ,将老的光驱拆了下来挂上了原本的 HDD。这样一共有`700+ GB` 的磁盘空间。去年更新了硬件之后也重灌了 Windows 10系统,时常更新,到目前位置体验都还不错。今天忽然心血来潮,想要做双系统——除了 Win10之外再弄一个 Linux。 14-16年之间在公司的机器上用 Virtualbox安装了 ArchLinux 作为开发环境,Desktop Manager 用的是 XFCE,体验挺不错,因此这次依旧想要使用这套配置。 于是先在 Windows 的 `compmgmt.msc` 里将磁盘卷压缩了一下,SSD 分出了80GB;HDD 上分出了23GB 。然后做了一个 ArchLinux 20190401 ISO 的优盘。Windows 电源选项里取消了关机的快速选项,然后重启,按 F12 到 boot options里面选择优盘进入。 以前在 VirtualBox 里只是一个 partition 挂载为 root(`/`)。这次稍微特殊化了一下,将分区做的多了几个: * `/usr` 推荐大小为12GB - 20GB * `/var` 推荐大小为10GB 左右 * `/home` 自行估计大小 * `/boot` 建议至少 100MB,如果考虑多内核的话,可以到300MB 左右。 用 `fdisk` 分了这几个 partitions,SSD 由于之前已经是4个 primary 所以不能直接 (n)ew,必须先 (d)elete 再创建一个 (e)xtensive 作为容器,在其中可以创建多个 logical partitions。 * `/dev/sda5` (extensive & container, total size 80GB) * `/dev/sda6` (for boot partition, 320MB) * `/dev/sda7` (for root partition, 50GB) * `/dev/sda8` (for usr partition, 18GB) * `/dev/sda9` (for var partition, 12GB) * `/dev/sdb3` (extensive & cont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