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补了现在的电视知识。第一部分是关于画质的,Youtube 上看了几个视频: 1. [画质的秘密]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HoKrUfHCvk) 2. [神仙打架]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8lI70URJuDk) 简单来说,电视机的“画质”也就是亮度、对比度和色彩管理的关系。 * 亮度 CRT电视由于技术限制,亮度的最高峰值在 150 nit,因此,早期的 SDR 规定,影视视频的亮度不能超过 100 nit。 但是,人眼的适应范围在 3000 nit 左右,而且可以感知的范围在 0.001 - 1,000,000 nit。这意味着在 SDR 标准显示范围内,会有大量的细节丢失。 现在的液晶电视普遍可以达到 400 nit 左右,于是,影视工业的 HDR 标准将亮度的最大值从 100 nit 提升到了 1000 nit。 * 对比度 但是随着亮度的提升,带来了另一个问题——如果屏幕上需要显示黑色的部分刚好靠在明亮的部分,那么,由于LED的发光原理会导致明亮部分附近一整片的亮度提升,也就是无法显示“纯粹的”黑色。OLED就没有这个问题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三星开始发力 [QD-OLED](https://tech.sina.com.cn/e/2018-11-28/doc-ihpevhcm0590873.shtml),这也是一种自发光的平板电视技术,不过该技术 2019 刚刚发布,当下尚未实现量产。 而有的 LED 厂商选择了不同的思路,例如使用直下阵列式背光,就可以做到小区域的光暗控制。不过,在某些情况下,例如夜空中的一颗星星,由于星星所在的那一块还是要发光,所以仍旧会有光晕的存在。 如果愿意堆料,将LED光珠做的足够小,就可以既满足微小区域的高亮度,又实现接近 OLED 的暗场效果。例如苹果,就在自家的显示器里使用了 mini-LED 技术,在 32 英寸的小显示器里实现了 576 个分区背光,当然,这块屏幕,还不算支架,就需要4万块大洋! 不仅如此,为了更好的控制对比度,电视机的芯片还可以使用算法对画面进行扫描,识别出哪些区域需要高亮,而哪些需要控制暗场。这一技术甚至在 OLED 电视上也被...